看到他的虚化的身影。
相册那几张,就是平生所有照片。
两张不同的全家福,一张怀抱女儿的照片,还有一张正襟危坐的单人照。
不仅少得可怜,还说不上拍的有多完美,每张脸上的笑也像牵强挤出来的死板,唯独抱着她的那张照片,表情是最生动的。
那张照片里,男人没看镜头,只侧头专注盯着女儿的脸,嘴咧开的怎么都落不下。
“我有点事先走了。”
温嘉宁又想起,那天风风火火跑走的少女,她的样子已经不能说是惊讶,而是害怕恐惧到了极点。
为什么,要露出那种表情呢?
按照唐宜雪的年纪,不应该会见过温成国,说这话不是没依据。
温成国那时候生意很好,每天除了菜市场和饭馆,几乎不会去其他地方,而农庄和她家是两个边界。
她家靠近南边烂尾楼,就是当年重点规划的开发区,农庄靠近北边,后面才开始发展。
那块从前就是一大片荒地,根本不会有人去的地方,唐宜雪一家是前两年随父亲工作,才回到的清梧。
还有一个不对,自从回来后,就再也没见过她,送餐也改成农庄里的其他人。
是想太多了吗?
还是遗漏哪一环了呢?
大脑飞速循转,回忆着记忆里的蛛丝马迹,自己不是没想过这其中的异样。
从小到大都遵从女儿意见的父亲,为什么会在女儿提出要留在外地发展,就情绪激动,坚决反对,一句辩驳的话的话都不准说。
可这桩桩件件环环相扣,就像场被制造出来后,已经完美收官的舞台剧,没有任何错漏。
父亲为了找深夜出门的女儿,匆匆离开家,从此这个人消失,任谁想都会觉得,如果不是女儿胡闹,这些事就不会发生。
就连当时的温嘉宁也是这样觉得的。
这场争执,除了女儿和父亲,完全没有第三人的影子,但她好像看到有一只无形的手,正在操控着事情走向。
照片里的人依旧含着笑,可脑海内好像有根被遗漏的线索,却正在慢慢显现。
当年温成国出门后,到底发生了什么?不,甚至应该更早,在她回清梧之前,是不是有什么人曾说过什么。
这件事一定还和自己有关,到底是什么?她将照片从相册取出,翻到背后。
拍摄日期,时间段写的清清楚楚。
有些泛黄的纸背上,最后还标注着拍摄人,清晰有力的笔触写着三个字,
谢行瑜。
那天温成国做了一大桌子菜,等着她回来,谢行瑜在学校还没有回来,家里只有父女俩,温成国还难得喝了点酒。
她吃完饭后,提出想要呆在大学城市发展,父亲不同意,然后他们爆发争吵。
从始至终,他都没有参与。
手仿佛被刺痛了缩回触摸的手,一个从未设想过的念头冒了出来。
父亲失踪,奶奶生病,家中欠债……
一个个不断冒出的困难中,谁在这其中能直接收获到利益。
如此多的巧合,一齐压住她。
所有事,仿佛都在逼迫做下某种选择。
久远记忆那双,带着上位者高高在上的眼睛中,分明带着怜悯,仿佛她们的坚持,只是在阴沟求生的老鼠地无谓挣扎。
她突然想起,谢行瑜对他那个所谓父亲的评价。
他讲述时极其平静,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。
“我的父亲,是一个贪心又懦弱的人,既想要得到心爱的人,又没有办法保护她,
想要得到资源,却没有掌控的能力,他只会不停地怨天尤人,将一切错误推给身边人,像只虚张声势的困兽一样,围在营造的舒适圈内。
埋怨爷爷没有给他更多的资源,妈妈没有更加显赫的家世,埋冤我没有更聪明的头脑,
他就这样,把自己逼成了一个衣冠楚楚的疯子,面对爷爷时他忍气吞声,而面对我和妈妈,他就会撕开那层皮,只要外头稍稍不顺心,就会对我动辄打骂,
姑姑和大伯死后,他彻底肆无忌惮,再后来违背和妈妈的承诺,
可却依旧不愿放过我们,偏执自私,在他眼里我们不是他的妻儿,而是他的所有物,应该摆在家里给他赢得荣誉的华丽摆设。”
她根本无法理解,一个父亲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这么狠。
由记得刚认识谢行瑜前几年,他永远穿着长袖长裤,只有一次无意看到,他的身上都是深深浅浅的疤痕。
更无法理解,明明都讨厌这个儿子成这样了,为什么还要把谢行瑜带回去。
原本就已经放弃的孩子,如今一定要找回,能是什么原因呢,他脸上挂着讽刺的笑,直言不讳:“如果不是他生不了,怎么可能便宜我。”
谢爷爷在接踵几次的丧子之痛后,便不再开始过度插手下一辈的事了。
这种高高挂起的态度